過年年假出遊的最後一晚投宿在南投市,

本來也沒有想要在南投玩,只是眼看時間晚了,

所以就下交流道找住宿的地方.

隔日起床,準備打道回府的我們,去南投市區吃早餐,

先是遇見了好吃的阿根早點(跟北部的不一樣口味,超正的.)

吃完早餐,看見藍田書院的旅遊牌就在我們吃早餐的後面巷子,

所以我們就去那兒瞧瞧囉!

天空很藍,藍田書院看起來也很美~

去的那天剛好遇到有活動,好多人,所以我們就只有稍微瞧瞧~

連它的洗手間都很有FU~

進去後看介紹,才知道它是南投縣7大古積之ㄧ~

我們還真是幸運ㄋ~

其實沒什麼古蹟的感覺,因為它看起來很新,不過裝修過的它很美~

引用一段南投旅遊網上的介紹:
藍田書院 
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年),
漢人與平埔族接觸頻繁,在南投
北投社各社有一所「社學」,
教化平埔族子弟,
南投地區教學設施的開始,
以後由於地方日漸繁榮,
產生了漢人與社民混學,
漸漸演變成實施啟蒙教育的「義學」。

道光11年(1831)南投縣丞朱懋延請南北投、
水沙連兩保士紳議建書院,
以生員曾作雲、簡俊生等董其事,
取名藍田,猶如田中種玉,
玉者青出於藍,藉此教化庶民,
是年冬建於南投堡街後康壽家莊菜園中,
即今康壽里藍田街,至道光13年10月竣工,
中祀文昌帝君,後祀徽國文公朱子,
以其廳為講堂,旁為齋舍,供山長居,
兩翼廂房為諸生習業修學居宿之所,
乃是南投古代文運發祥地。

道光25年(1845)3月大地震崩塌,
繼霪雨連續半月,房舍全部坍毀,
直至同治3年(1864年),
方由吳聯輝的兒子吳朝陽募資改建於原址西側,
光緒10年(1884) 因受白蟻之害,
傾圮倒坍,復募捐重修,

明治29年(1896)日本佔領臺灣時,
於兵荒馬亂中,右廡焚毀,
經曾長茹倡修後始恢復原貌。

明治31年(1898)10月,
日人將右翼之三廂房改設為「南投公學校」
校舍及師生宿舍之用,所幸仍留正殿神祇祭拜。
大正5年(1916)南投市區街道改正,以林文智為首倡,
依「原貌轉築」於現址,次年竣工。
由於傳統書院功能早已式微,遷建後書院,
轉變為地方祭祀先聖先賢廟宇。

臺灣光復後,經地方士紳大力倡議修建,
雖嚴重貶削古蹟整體價值,
可喜的是在管理委員的維護下,方能保留下來。
民國85年各級政府補助五千餘萬元整建,
另自行集資三千萬元興建濟化堂,
書院恢復原貌,反璞歸真。

現大殿供奉主神文昌帝君,副祀紫陽夫子。
後殿二層樓,一樓為濟化堂,中殿奉祀關聖帝君、
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左側供奉城隍,右側供奉福神,
二樓為大成殿,中殿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左側七十二賢人神位,右側歷代聖賢神位。

藍田書院俗稱文昌祠,現稱孔子廟,
與草屯鎮登瀛書院、集集鎮明新書院
並列南投縣三大古蹟書院,

而藍田書院於民國前81年(清道光11年)創建,
歷經176個寒暑,歷史最為久遠。

院內古蹟豐富,廟外立有「新建藍田書院碑記」石碑。
它是一座兩進兩護龍形式建築,石雕龍柱、古色古香,
總面積達三百坪,掛有清朝古匾「天上文衡」、
「文明氣象」、「奏凱崇文」,外環以牆,結構壯麗,
大門入口建「奇賢門」具有破煞避邪及護院功能,
乃國內文廟中少見。藍田書院歷經滄海桑田,門窗、
匾聯、彩繪等皆遭毀損,南投縣政府於86年
進行修復工程,盡力保存原貌,其中象徵「藍田書院」
的匾額曾遭不當油漆過,因此修護過程中以傳統坯土、
礦物顏料、銅油及蘇式彩繪等,展現古蹟的意義。

藍田書院不燒金紙、不點燭火,重視環保頗值得弘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